承先賢遺志,提倡醫道革命,復興中華文化,促進世界大同
Natural Medicine Digest
中醫的真正意義
~讀陳紬藝前會長《談中醫與自然療法》後的建言~
美國自然醫學研究院榮譽院士
國醫董延齡中醫診所
董延齡
台灣《自然醫學文摘》第四期,刊載已故「中華自然療法世界總會」創會會長陳紬藝醫師遺著『談中醫與自然療法』其中開宗明義就指出:
中醫就名稱來說,中醫就是「中國醫學」,也可以稱之為「東方醫學」,在日本稱之為「漢醫」。就療法名稱來說;它是「自然療法」,因為它在治療上,尊重「自然療法」,在藥物上使用「自然藥物」,在學術思想上,它「尊天重道」「天」和「道」就是自然。
以上是陳會長對中醫與自然醫學的三大基本論點。其中就基礎理論和治療用藥方面、中醫和自然醫學可以說是同出一源。我在2012年「世界中華自然醫學高峰論談」論文集內曾提到中醫是紮根在宇宙間的醫學;其間引用「內經」文句「天之五運,化生地之六氣」就是很有力的說明。至於治療疾病中醫自神農嚐百草起,都是利用自然植物,就此二點而論中醫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醫學毫無疑問。
談到中醫的名稱,陳會長的論點我認為不夠寬宏,若說中醫就是中國醫學,那麼發源於土耳其的醫學豈不成了「土醫」?發源於秘魯的醫學豈不成了「秘醫」?因此這個名稱實有商榷的必要。孔子說:「名不正、則言不順,言不順、則事不成,事不成、則禮樂不興,禮樂不興、則刑罰不重,刑罰不重、則民無所措手足」。因此中醫現在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定義。中醫這個基本名詞經我查證迄今尚無統一的說法。
中醫一詞,最早見於唐代孫思邈的『千金方』;「古之醫者,上醫醫國、中醫醫人、下醫醫病,上醫聽聲、中醫察色、下醫診脈,上醫醫未病、中醫醫欲病、下醫醫已病」。這段話內提到三個中醫,此處的中醫很顯然的是把醫師分成三種等級,其中中醫即指有中等醫術的醫師。
民國初年,京滬名醫謝觀(字利恒)編著《中國醫學辭典》,其中對中醫的註解;(一)治中國醫學者 (二)猶言中工(即中等工夫的醫師)。
台灣國立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黃三元,上個世紀編審之《中醫辭典》對中醫的解釋是有中等技術水準的醫生。
《維基百科全書》對中醫的解釋,分廣、狹二義
一、廣義的中醫:指中國境內所有的民族醫學和宗教醫學。如漢醫、蒙醫、藏醫、苗醫、彝醫、維吾爾醫、佛醫、哈薩克醫。
二、狹義的中醫:即指中國醫學。
以上的註解,雖已說明中醫的部份意義、但都未說明中醫的精義,因為醫學再怎麼變化還不是以療效為第一優先。因此我認為真正的中醫精神應當仍本之《內經》的治病大法,『診斷』與『治療』兩個步驟。尤其後者更是醫師的必備要件,一個當醫師的不論他的醫術是上工、中工或下工,都必須徹底明白了《內經、至真大要論》中的一些治病基本法則,這些法則雖然言簡意賅,但卻是整個中醫治病精粹理論之核心。最關緊要的必須再參以儒家的中庸之道和《易經》的基本理論,便可明瞭我們現在所研究的中醫實在是一種致中和的醫學,說的淺顯一點、就是平衡醫學,不論在醫理上、治療上都必須把握平衡的原則。由此觀之,所謂中醫、就是使整個人體陰、陽、表裡、氣血、五臟六腑、十二經絡都能達到平衡狀態的醫學。
據知去年十二月九日中國國務院通過《中醫藥法》草案。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由國家製定的第一部法律,此法著眼於中醫藥的繼承和發揚、堅持扶助與管理並重,強化中醫藥政策規定符合中醫藥的特點。
我沒看過此法的全部內容,不知此法對中醫如何詮釋。因此我認為中醫的定義必須涵蓋以下四層面:
第一、真正的中醫必須建立在以中華文化基礎上,中華文化源自天道,天道就是自然之道;《易經》是一部融匯天、地、人偉大的著作,其義有三:
1.「不易」說明宇宙間有些道理是不變的如日、月、星、辰的運行,人類的禮、義、廉、恥。
2.「變易」說明宇宙間有些事物是瞬息萬變的,如四時推移、風雨晦暗。
3.「簡易」說明宇宙間的事物雖說有林林總總的品類,但都可用歸納法使之簡化為陰陽二元論。陳立夫先生認為中醫導源於《易經》是很有道理的。
第二、中醫就是講平衡的醫學,儒家是中華文化的正宗《大學》《中庸》二書是儒家的經典《中庸》說:「中也者、天下之大本也,和也者、天下之達到也,致中和、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」。這裡的「中」、「和」二字很顯然的指明中道原理、是宇宙萬物的根本,和順是驅動宇宙萬事萬物通暢無阻的唯一方法。將此二者合而為一推展到極致,使宇宙間無生命的東西、大而至於一個星球、小而至於一個原子都能在自已的軌道上各安其位,運行無阻。有生命的東西大而至於陸地上的大象、海中的鯨魚,小而至於一個螞蟻、一個細菌都能欣欣向榮、生生不息的成長繁演下去。
第三、中國的文字在中華文化的典籍中、中醫藥的著作佔了相當大的比例?五千年來,雖經秦始皇的焚書坑儒,元朝、清朝二次異族的入侵,但對中醫藥的保健、治病典籍都很完整的保存下來;再說中國自古以來,所有有關應用科學的著作以文體來說,包括散文、詩、詞、歌、賦、曲、對各種文體無不具備在中國固有的著作中包括經、史、子、集未曾發現如中醫藥的著作文體之豐富者。
第四、最主要者、中醫之所以稱中道醫學還必須回到《內經》上的醫療功用,我們知道《內經》是中國醫學的總源頭,自《內經》以後歷代的中醫名家莫不繼承了《內經》的旨意,繼續發展下去。至今天不論談到基本理論診斷方法,治療用藥仍離不開《內經》的一些基本原則,在此我仍須引用《至真大要論》中的一段話略加闡明,如論中所云「治諸勝復、寒者熱之、熱者寒之、溫者清之、清者溫之、堅者軟之、衰者補之、強者瀉之,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」。
為了容易瞭解我想用白話說明於下:
熱性病、要用涼性藥治療,涼性病、要用熱性藥治療,溫熱病、要用清涼藥治療,微寒病、要用微溫藥治療,病體堅實的就削弱它,身體衰弱的就用藥補調理它,身體過強失去平衡者就用瀉藥減弱它,以上所有身體太過或不及之因素都須用藥物調理使之平衡,使有形之軀體清澈通暢,無形之精神寧靜安適、疾病自然消退、體能自然強健。
一般人多知道中醫能治本,如果參透這段話、用之於保健或治病即能掌握中醫所以能治本之真義。
由以上的說明,很顯然的中醫雖涵蓋中華文化的四個層面,但最基本的也必須涵蓋兩個層面。
第一、 其核心價值仍應本之於儒家的致中和精神,因為只有致中和精神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、千年萬世不變的真理。
第二、 根源於《內經》,《內經》是中醫的總源頭有人把《內經》比作中醫的聖經並不為過,試想、若無《內經》中醫
五千年來的一些基礎理論,保健、治病法則如何有系統的傳承下來?
從以上二個基本論點來看,我們可以明確的給中醫下一個定義。
(一)中醫就是發源於中國的醫學。
(二)中醫是一個講求中道的「平衡醫學」。
將二者合而為一,所謂中醫就是發源於中國,而又講求中道的醫學。